特征受关注
近期,数字人民币“可控匿名”的特征再度进入大众视线。随着数字支付广泛推广,它与大家熟知的支付方式在体验上相近,用户能快速掌握使用方法。然而,其中的差别易被忽视。“可控匿名”这一特性开始引发更多人关注,其具体内涵以及应用场景引发了广泛讨论。
支付零绑定
使用数字人民币,不需要绑定银行卡,这与支付宝、微信支付不同。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,数字人民币在技术上能实现小额匿名,依靠手机号就能开立钱包。工农中建交以及邮储这6家银行参与了测试,用户选择其中一家银行的服务就行,比如领取数字人民币红包时,无需和任何银行账户绑定。
开户即匿名
用手机号开通的数字人民币钱包,对于央行而言是完全匿名的,对于运营机构来说同样是完全匿名的,这能够让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个人隐私,使其不用担心银行获取过多私人信息,在日常生活中,普通用户用手机号开户十分轻松,还能开启安全便捷的支付体验。
线上护隐私
当前,数字人民币支付场景有了新变化,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 。“子钱包”设计很关键,它能保障隐私 。基于银行账户的线上交易,会留下“数字足迹” 。这些“数字足迹”里,包含大量金融信息 。数字人民币会把支付信息加密成子钱包,再推送给电商平台 。这样一来,银行、商户和个人都没办法获取用户信息 。所以,个人隐私得到了极大保护 。
并非全匿名
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,数字人民币为何做不到完全匿名。其实,它的定位是替代一部分现金,要同时兼顾流动性与匿名性这两方面。“可控匿名”这种方式,一方面能保障合理的匿名交易,保护个人信息,另一方面可防止被用于非法活动。比如,大额交易能被追溯,这对防范犯罪有一定帮助。
大额可追溯
数字人民币交易有匿名性,不过“可控”很关键。小额支付时是完全匿名的,进行大额支付就得升级钱包并提供相关信息,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出现大额可疑交易。穆长春讲过,“小额匿名、大额可溯”这种特性在电信诈骗发生时,能帮老百姓追回钱财,守护好财产安全,从而保障交易安全和金融稳定。
大家都觉得数字人民币有“可控匿名”这种特性,那么在未来的支付领域里,这一特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并且请点赞、分享本文!